《追尋·百姓身邊的現代化》——衡陽紡織的經緯滄桑
片名:《追尋》——百姓身邊的現代化
第二十四集:衡陽紡織的經緯滄桑
主持人:《追尋》帶你感受百姓身邊的現代化。今天我們分享的話題是“衡陽紡織的經緯滄桑”。
主持人:衡陽境內紡織始于絲麻。宋末元初,農村植棉興起,棉紡織品成為人們衣被料品。至清中葉,家庭紡織品更趨興盛。鴉片戰爭后,外國棉紗輸入衡陽,出現專業織匠與染織作坊,紡織技術亦有改良。清末民初,機制紗布日漸增多,針織及復制品開始興起,品種也有更新,但家庭土紡土織仍占絕對優勢,絲麻紡織急劇衰落。
主持人:1919年4月28日,中華民國工商部第496號批示,根據《暫行工藝品獎章條例》給予“丁氏羽絨”專利五年,以示鼓勵,其執照為工商部獎勵執照第五號。這是湖南發明機器受到專利獎賞第一例。
“丁氏羽絨”的發明者丁鵬翥,號博九,舊衡陽縣白沙洲(今屬衡陽市雁峰區)人。他發明的湖南省最早、也是中國最早的羽絨機器,改寫了世界機械提取羽絨的歷史。
1920年,丁鵬翥在長沙創建了中國第一家羽絨企業——長沙華新羽絨公司。1923年他發明的“丁制三層式被”,再次領先世界,并獲得“中國特產獎”。
主持人:抗日戰爭初期至衡陽淪陷前夕,外地大批紡織廠戶遷入,帶動衡陽城區紡織業一度繁榮,農村家庭土紡土織也迅猛發展,所產各類紡織品冠居全省。民國32年(即1943年),湖南省政府為保軍需民用,組織金融及有關部門創建三湘紡織有限公司,選址衡陽市郊東陽渡興辦省第三紡織廠,開始使用大型電動紡織機,軍用脫脂紗布、條帶、線毯形成專業生產。日軍侵占衡陽時,境內紡織業相繼停業,損失慘重。衡陽光復后,本地紡織業緩慢恢復。
新中國成立后,在全面完成對私營與個體紡織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上,建立起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紡織工業,產、供、銷分級納入國家計劃,并開始采用機械、半機械織造。1960年,境內首家現代棉紡織企業衡陽棉紡織廠投產,使衡陽市從根本上結束了手工紡織時代,特別是作為紡織原材料工業的機紡棉紗投產,結束了長期以來依賴外埠調入的歷史,為發展衡陽乃至湘南地區的紡織工業提供了重要物質條件。
改革開放后,衡陽紡織工業技術裝備加快發展,品種花色普遍更新,生產能力成倍擴大,產值、銷售、稅利以年平均10%以上的速度遞增。到1988年,全市紡織工業完成的總產值和實現的稅利,均創歷史最高水平。
市民:現在是全國統一大市場了。中國的紡織服裝發展迅猛。什么高科技面料、時尚服裝,只要我們老百姓看上眼,買來就穿。
主持人:百姓說的沒錯。中國已經是紡織服裝出口大國。百姓對服裝穿著,已經由“穿的暖和”變成“穿的漂亮,穿的舒服”。這就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主持人:本期衡陽紡織的話題今天就分享到這里。下期我們來聊一聊百姓身邊的銀行。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