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百姓身邊的現代化》——商品房走進百姓生活
片名:《追尋》——百姓身邊的現代化
第二十一集:商品房走進百姓生活
主持人:《追尋》帶你感受百姓身邊的現代化。今天我們分享的話題是“商品房走進百姓生活”。
主持人:房子對中國人而言有著特殊的意義,它不僅是容身之所,更是家的象征。
據記載,衡陽保衛戰后,衡陽滿目瘡痍,市區房屋幸存完整的僅45棟。新中國成立初期,衡陽百廢待興,政府首先將接管國民政府遺留的房屋安置無房居民,接著采取公建、代建、自建公助等多種方式修建房屋供人居住。
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初,衡陽市住房分配多以低租金的福利分配制和等級分配的供給制為主。城鎮居民解決住房基本上是“等國家建,靠組織分,向單位要”的狀態。而那時候的農村,大部分人居住的是草房、土房,墻體用的是每塊約二三十斤土坯。
改革開放后,房地產業管理體制逐步改革。境內開始落實私房政策,同時開放交易市場。城區所建商品房,只要資金來源正當,不論單位或個人,均可購買。據《衡陽建設志》記載,1980年,衡陽市統一建設辦公室經營商品房,6月開始出售新建住宅,衡陽市第二皮件廠以每平方米建筑面積180元的價格認購5套總建筑面積為262.65平方米的商品房。之后,商品房經濟迅速發展。
1988年4月26日,湖南省第一家房地產市場——衡陽市地產交易所掛牌開業,開設房屋買賣、租賃、轉讓、交換等業務,推動了城鎮住房商品化進程。
1998年國家大力實行住房制度改革,福利性住房退出歷史的舞臺,衡陽也在這時開始推進經濟適用房建設,境內住房分配由實物分房逐步向貨幣化分配過渡,房子逐漸變成了個人私有財產。
商品房的出現,改善了人們的居住條件。進入21世紀后,住房形態也發生了變化。高層住宅、花園洋房、獨棟別墅,越來越多的建筑形式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也對住房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關注房屋質量,還要關注孩子讀書是否方便,升值潛力如何,物業管理是否完善,交通是否便利、是否有方便的各種配套設施等。
市民:改革開放前,想住這么大這么好的電梯房,想都不敢想。那時覺得“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就是非常現代化的生活了。現在來看,我們當時的想法太保守了。
主持人:時代在進步,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斷提高。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有著智能家居配套設施的房子會更受到百姓的青睞。
本期“商品房”的話題就聊到這里。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