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在促進共同富裕中扶貧——“解碼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世界意義”系列評論之四
新華社北京12月1日電 題:堅持在促進共同富裕中扶貧——“解碼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世界意義”系列評論之四
新華社記者董越
在近日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里約熱內盧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向世界宣介中國脫貧經驗。其中,“堅持在促進共同富裕中扶貧,推動發達地區同欠發達地區‘結對子’互助”的成功經驗令各國人士印象深刻。中國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形成脫貧攻堅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傳承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匯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打贏了脫貧攻堅戰,為解決全球貧困問題提供有益借鑒。
堅持在促進共同富裕中扶貧,是對中華民族扶貧濟困優良傳統的千年傳承。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社會幫扶在扶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強調要傳承中華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濟、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倡導、推動下,中國不斷創新社會幫扶方式,形成了人人愿為、人人可為、人人能為的社會幫扶格局。
在減貧實踐中,中國不斷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營造出全社會扶貧濟困的濃厚氛圍。事實上,世界不同文明中都流淌著守望相助、和衷共濟、扶貧濟困等價值理念和美德元素,比如非洲諺語“獨行快,眾行遠”強調團結合作的力量,南非烏班圖思想倡導“仁愛、共享”,拉美哲言“唯有益天下,方可惠本國”強調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中國的減貧經驗表明,優秀傳統文化能夠與時代相結合,彰顯更大的現實意義。減貧扶貧需要眾志成城的力量,各國充分挖掘并弘揚自身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凝聚人心、匯聚民力,激發全社會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助力本國脫貧目標最終實現。
堅持在促進共同富裕中扶貧,詮釋了匯聚各方力量形成強大合力的減貧路徑。扶貧減貧是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調動各方積極參與。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國堅持“全國一盤棋”,廣泛有效動員和凝聚各方力量,構建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形成跨地區、跨部門、跨單位、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主體的社會扶貧體系。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推動省市縣各層面幫扶,促進人才、資金、技術向貧困地區流動,實現優勢互補,縮小區域差距。
埃及投資者協會聯合會經濟顧問穆塔西姆·拉希德表示,中國在扶貧、城鄉協調發展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得益于中國的經濟發展堅持以人為本,不同部門相互協調,共同為國家服務。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國家與法律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拉夫尚·納扎羅夫認為,中國的減貧成就展現了一種多樣化、系統性的減貧模式,為其他國家消除貧困提供了實踐范例。
堅持在促進共同富裕中扶貧,是以整體系統的觀點把握經濟發展規律的理性選擇。對于任何國家而言,只要貧困的“短板”依然存在,繁榮就缺乏堅固穩定的根基。中國的減貧實踐錨定共同富裕目標、依托精準手段,構建政府、市場和社會協同發力的“益貧市場”機制,解放貧困者的生產力,使他們不僅成為分配的受益者,也成為增長的貢獻者,推動實現整個社會更加均衡、更加公平發展。中國的減貧實踐有力證明,公平和效率兩大邏輯能夠有機統一,經濟發展和扶貧減貧可以良性互動。
放眼全球,世界繁榮穩定不可能建立在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基礎之上。全球經濟緊密相連,在深受貧困問題困擾的世界中,任何國家的發展潛力和經濟前景都會因此受限。貧富懸殊、南北差距以及由貧困衍生的饑餓、疾病、社會沖突不僅阻礙貧困國家和地區發展,從長遠看,其外溢效應更會對人類社會的整體進步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全球反貧困斗爭不應是貧困個體、區域或者國家的單打獨斗,而應當是世界各國的同舟共濟。正如中國減貧實踐所昭示的,國際社會團結一心,向貧困國家和地區施以援手,不僅將提升貧困人口福祉,貧困人口脫貧釋放的生產和消費能力也將促進人類社會整體福祉。
當前,實現“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這一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首要目標依然任重道遠。要在世界范圍內解決貧困問題,為全球持續繁榮打下堅實基礎,需要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唯有守望相助、和衷共濟,推動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有韌性的全球發展,全球減貧目標才能得以實現,人類共同繁榮和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愿景才會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