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新聞網
      滾動新聞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頭條新聞 > 正文:

      總書記剛剛來過這里丨青銅鑄文明 文脈貫古今

      2024-09-14 11:34:14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陜西頻道   作者: 龔仕建 高炳
      分享到:
       

      青銅鑄寶,熠熠千年;周風秦韻,盡顯其中。

      9月10日下午,習近平書記來到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考察,走進展廳聽取當地周秦時期歷史文化介紹,仔細察看何尊、逨盤等珍貴青銅器,了解加強文物保護研究利用等情況。

      館藏數量多、種類全、價值高……走進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一件件“國之重器”映入眼簾,厚重之感撲面而來。漫步其中,仿佛走進了一座展現周秦文化、中華文明的“藝術寶庫”。

      新華社記者攝

      “主題陳列《青銅鑄文明》,分為‘青銅器之鄉’‘宅茲中國’‘周禮之邦’‘秦肇之路’4個單元。”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講解員滕曉華說,“在青銅器鑄造、銘文、保護等多個方面,總書記問得很詳細,也很專業。”

      新華社記者攝

      來到“宅茲中國”展廳入口處,一幅“漫畫版”何尊映入眼簾——畫面色彩鮮艷、風格靈動,頗具設計感。一旁,標注著“姓名”“年齡”“籍貫”“現住址”……何尊的“個人信息”,一目了然。滕曉華說,日常展覽中,“何尊身份證”這一創意頗受觀眾喜愛。

      移步向前,就看到了這座國家一級博物館的“鎮院之寶”——何尊。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鎮院之寶”何尊。高炳攝

      仔細端詳“國寶”,通體飾有四條透雕扉棱,極富立體感;紋飾華麗,腹部飾有饕餮獸面紋,粗大卷曲的獸角翹出器外,頗有騰躍欲食的動感;器形上圓下方,體現著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總書記在何尊的展臺繞了一周,看得很仔細。”滕曉華說。

      極為珍貴的是,何尊腹底銘文中,有“宅茲中國”四個字——這是迄今發現的“中國”一詞最早的來源。

      滕曉華介紹?簋。高炳攝

      逨盤、?簋、秦公镈……國之重器,渾厚凝重,堪稱一部部“青銅史書”,滋養著璀璨厚重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

      近平書記說,中華文明五千年,還要進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闡釋它的內涵和精神,宣傳好其中蘊含的偉大智慧,從而讓大家更加尊崇熱愛,增強對中華文明的自豪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代一代傳下去。

      “總書記來博物院考察,讓我們備受鼓舞。”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院長寧亞瑩信心滿滿,“我們要繼續保護好青銅瑰寶,研究、闡釋好青銅器的銘文、器型、紋飾等,還要通過展覽、文創及社會教育活動,讓文物活起來,讓更多人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作為文物工作者,寶雞市文物局局長劉宏斌當面聆聽了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深感責任重大。

      “我們將把保護放在首位,守護好文化遺產,不斷加大研究力度,深入挖掘文物所蘊涵的價值。”劉宏斌說,“我們也會努力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傳播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青銅鑄文明,金文載春秋。薪火相傳的中華文明,必將生生不息、輝光日新。

      統籌:胡果

      審稿:王斌來 杜尚澤 張鐵

      文字:龔仕建 高炳

      視頻:央視新聞 人民日報數字傳播 王兆 劉帥

      攝影:新華社記者 鞠鵬 王曄 人民日報記者 高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