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新聞網
      滾動新聞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頭條新聞 > 正文: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擔好上游重任 譜寫大河新篇

      2024-09-11 12:18:09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2019年8月,習近平書記在甘肅考察時指出,保護母親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甘肅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要首先擔負起黃河上游生態修復、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蘭州要在保持黃河水體健康方面先發力、帶好頭。

      ◇甘肅省深入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抓好黃河上游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工作,突出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和隴中隴東黃土高原區水土治理兩大重點,堅決防止生態惡化。

      ◇“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獲得者徐先英已在甘肅治沙戰線上奮斗近40年。他和甘肅省治沙研究所的同事們持續開展沙漠調查,成功研發出高寒草地沙化防治技術,有效解決了黃河首曲地區高寒草地沙化防治的關鍵問題,并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撐。

      ◇甘肅在全國率先啟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及污染現狀調查,完成4個水系36條重要干支流入河排口排查,排查河道約6000公里,基本摸清了甘肅省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及污染現狀底數。

      ◇以蘭州和蘭州新區為中心、以蘭州白銀一體化為重點、輻射帶動定西臨夏的一小時核心經濟圈,是甘肅創新發展的增長極。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黃河之濱蓬勃發展。

      ◇5年來,甘肅水源涵養能力、生態環境質量、綜合治理水平、人民生活品質和綠色發展質效明顯提升。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甘肅將始終堅持保護為先,不斷提高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02:10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向清凱 姜偉超 張玉潔

      甘肅地處黃河上游,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從青藏高原到黃土高原,黃河在甘肅兩進兩出、蜿蜒千里。

      2019年8月,習近平書記在甘肅考察時指出,保護母親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甘肅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要首先擔負起黃河上游生態修復、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蘭州要在保持黃河水體健康方面先發力、帶好頭。

      2020年12月,甘肅省委、省政府印發《甘肅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2023年10月1日,《甘肅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條例》實施。2023年4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施行。這部江河流域保護標志性法律的出臺,為在法治軌道上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甘肅省也出臺了相關政策法規。

      甘肅省深入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抓好黃河上游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工作,突出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和隴中隴東黃土高原區水土治理兩大重點,堅決防止生態惡化。甘肅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樹牢上游意識,擔好上游責任,彰顯上游作為,扎實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在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九墩灘光伏治沙示范園區,工人在光伏板下作業(2023 年 5 月 19 日攝) 陳斌攝 / 本刊

      蓄水涵水增徑流

      黃河干流流經甘肅913公里,甘肅是黃河重要的水源涵養區、補給區,60%的水來自蘭州以上的河段。為母親河涵養好水源,是甘肅的光榮使命。

      為黃河涵養水源,與當地生態系統密不可分。廣闊的森林草原、濕地湖泊,植物根系把土壤變作松軟的“海綿”,下雨時吸水涵養,無雨時滲出補充徑流,成為巨大的“蓄水池”。通過嚴格保護,修復由濕地、草地和森林等構成的自然生態系統,甘肅努力保障為母親河補水源源不斷。

      ——以治沙為抓手,持續提升水源涵養能力。地處甘青川三省交界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在黃河水源補給、氣候調節、水土保持、維系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過去由于過度放牧等原因,從黃河首曲到河西走廊,土地荒漠化、沙化問題曾嚴重影響水源涵養能力。

      甘肅以治沙為抓手,持續提升水源涵養能力。編制完成《甘肅省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實施方案(2023—2030年)》《甘肅省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實施方案(2023—2030年)》,將慶陽、平涼等5市28縣納入黃河“幾字彎”攻堅戰范圍,河西5市20縣(區)全部納入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范圍。2023年9月,由甘肅省林科院編制的《甘肅省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年)》獲得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批復。隨著退牧還草、沙化退化草原綜合治理、濕地保護與修復草原鼠害防控等一系列生態保護工程項目的實施,甘南黃河流域生態環境逐年改善,生態環境退化的趨勢得以遏制。

      “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獲得者徐先英已在甘肅治沙戰線上奮斗近40年。他和甘肅省治沙研究所的同事們持續開展沙漠調查,成功研發出高寒草地沙化防治技術,有效解決了黃河首曲地區高寒草地沙化防治的關鍵問題,并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撐。

      “團隊研發的治理技術不僅使當地草地植被蓋度增加了30%以上,還使草場生產力提高了近30%,為當地的生態恢復和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說。

      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調查結果顯示,甘肅省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動態變化總體呈遞減趨勢,面積持續減少、程度持續減輕。與2014年相比,甘肅荒漠化土地總面積減少26.27萬公頃,沙化土地總面積減少10.45萬公頃。

      沙化趨勢得到遏制,林區綠意盎然。甘肅省林業和草原局介紹,2023年甘肅省完成國土綠化1343.06萬畝,其中造林401.71萬畝,種草改良941.35萬畝。全省累計建設國家儲備林近7萬畝。

      健康的生態系統為水源涵養提供了有力支撐。數據顯示,甘南境內黃河徑流量較十年前增加18.7%。

      ——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黃土高原建起綠色生態廊道。黃河成“黃”于甘肅,流經黃土高原后黃河泥沙量顯著增大。隴中隴東黃土高原每年入黃泥沙量占黃河年均輸沙量的26%。

      甘肅以隴中隴東黃土高原區為重點,圍繞涇河、渭河、馬蓮河等水土流失重點區域,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坡耕地綜合整治、淤地壩建設等項目,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減少入黃泥沙,定西市安定區等6縣區被認定為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

      2023年,甘肅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876.64平方公里、完成塬面保護面積388.05平方公里,完成坡耕地綜合治理任務254.57平方公里、新建淤地壩106座。黃土高原上建起的綠色生態廊道,有效降低了入黃泥沙量。

      甘肅省水利廳廳長牛軍介紹,為加強對水土保持的動態管理,甘肅運用遙感影像和無人機遙測、移動采集系統和現場調查等技術手段,推廣淤地壩遠程監控系統覆蓋大中型壩,探索開展“水土保持+大數據”試點工作,有效推動違法違規行為高效判定和查處。2019年以來,甘肅采用高分遙感監測與無人機高頻次監管相結合的方法,對全省范圍內2.6萬余個擾動圖斑進行了現場復核,通過遙感監管手段,實現對水土保持違法違規問題的精準判別,有效破解人為水土流失監管工作量大的難題。

      ——系統治理,歷史問題和現實問題同步解決。2021年起,甘肅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在甘南州實施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通過護山、保水、治湖、擴林、調田、護草、固沙等措施,修復治理區域內草原退化、草地沙化、歷史遺留礦山損毀土地、水土流失、濕地萎縮、林地退化等主要生態問題。截至目前,工程修復治理面積11.23萬公頃,水源涵養功能穩步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持續增強。

      生態好轉后,野生動物有了更好的家園。甘南州瑪曲縣是工程實施的重要區域,“瑪曲”在藏語中意為“黃河”。如今,不僅藏原羚、巖羊、狼、狐貍等頻繁“亮相”,牧民還多次發現并拍攝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高原旗艦物種雪豹的身影。

      甘肅省自然資源廳介紹,甘肅將在白銀、平涼等歷史遺留廢棄礦山面積較大區域,實施示范工程開展全面治理;同時在生態區位重要、生態問題突出、嚴重影響人居環境以及重要交通干線、河流湖泊沿線區域,加強重要點位治理,通過集中連片示范治理與重要點位重點治理相結合的方式,全力推進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恢復土地功能,提升生態系統質量。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城郊的黃河大橋附近的沙化退化草場已經復綠(2023 年7月6日攝) 陳斌攝 /本刊

      減負控排保“健康”

      甘肅多措并舉持續保持黃河水體健康,在沿黃九省(區)率先制定頒布省級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條例,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提供法治保障。

      甘肅省生態環境廳介紹,截至2023年底,黃河流域甘肅段41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92.68%,黃河干流出境斷面水質連續8年達到Ⅱ類。

      ——源頭治理,為母親河“減負”。黃河干流流經甘肅4市州,其中蘭州、白銀都是老工業城市。各地從污染治理入手,為母親河“減負”。

      曾經,由于兩岸企業直排工業廢水,全長38公里的白銀市東大溝成為黃河上游最大的重金屬污染源。2012年以來,白銀市啟動東大溝河道重金屬污染治理工程。處置重金屬重度污染底泥及工業廢渣82.7萬立方米,固化、穩定化處理輕度污染底泥45.7萬立方米,清運河道垃圾,恢復生態植被,生態環境得到好轉。

      “工程治理極大降低了底泥向水體釋放重金屬的總量,如汞的降幅達97.8%。相關措施促進了河道周邊生態環境恢復,保障了黃河水環境安全。”白銀市生態環境局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水清川說。

      位于蘭州市主城區上游的蘭州石化公司停運了黃河北罐區及跨越黃河危險品輸送管線,關停了所有地下水、地表水取水工程,并對化工污水處理裝置進行升級改造。改造后出水化學需氧量較改造前下降了46.71%。

      甘肅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污染防治工作要點》,召開污染防治專責組工作推進會,通報工作進展、研究解決困難問題,部署推動各項任務落實。每月對重點流域水質狀況開展現場溯源,定期召開全省水環境形勢分析調度會,加大對城鎮污水處理廠運行情況的監督檢查。

      為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甘肅建立起以排污許可為核心的固定源管理制度,從源頭上規范排污行為。目前,甘肅累計核發黃河流域排污許可證3558張,重點管理排污單位1271家,持續推進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沿黃9市州62座生活污水處理廠已有57座完成提標改造工程,沿黃30個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全部建設完成。

      ——構建網絡,實現生態環境動態監管。甘肅在全國率先啟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及污染現狀調查,完成4個水系36條重要干支流入河排口排查,排查河道約6000公里,基本摸清了甘肅省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及污染現狀底數。

      臨夏回族自治州是生態環境部確定的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試點地區。當地緊盯“排查、監測、溯源、整治、監管”五大環節,全覆蓋開展摸排,精準制定整治方案,強化日常監督管理。常態化監管下,2021年至2023年黃河干流臨夏段出境水質連續三年達到Ⅰ類。

      甘肅還積極構建全省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103個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87個水環境監測斷面及26個水質自動監測站、1402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和2052個聲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實現對黃河流域生態的動態監管。

      甘肅不斷完善生態環境監測與監控數據采集、傳輸、審核機制,通過對相關數據的分析研判,能更準確地了解當前現狀與變化趨勢,并采取針對性措施推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為協同推動減污、降碳、擴綠等相關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為提升數據可靠性,甘肅堅持“保真”“打假”雙向發力,嚴懲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組織對環境質量監測自動站運維質量、基礎保障和人為干擾等情況開展監督檢查,全力保障監測數據“真、準、全、快、新”。

      ——協同推進,下好跨界整治“一盤棋”。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以全局思維共促母親河健康,是甘肅省在黃河流域上做的重點文章。

      甘肅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白志紅介紹,甘肅加快推進黃河流域蘭西城市群六個方面生態建設重點項目建設,積極探索建立黃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省內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拓展到12個市18個縣,與四川、寧夏、青海建立黃河流域省際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與周邊5省區建立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控聯測工作機制。

      青海是與甘肅建立機制的省區之一。兩省山水相連,過去曾發生過跨界流域水污染事件。近年來,雙方加強交流合作,有效預防跨界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妥善處理糾紛、防范重大生態環境風險,持續鞏固改善黃河干流、湟水、大通河、洮河、黑河等跨界河流水生態環境質量,聯手下好“一盤棋”。

      冬春時節,在黃河及其支流匯流的蘭州市西固區三河口,天鵝、魚鷗、鵲鴨、白骨頂雞、白尾海雕、豆雁、鳳頭潛鴨等眾多候鳥云集于此。“為共護黃河生態,我們與臨近的甘肅省永靖縣、青海省海東市簽訂聯防聯控協議。流域水質提升、環境好轉,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蘭州市生態環境局西固分局副局長白忠亮說。

      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 護區管護中心尕海保護站站長香 毛吉 ( 左二)和同事在保護區內 巡護(2023 年 7 月 7 日攝) 陳斌攝 / 本刊

      我國西部重要的煉化生產基地——中國石油蘭州石化公司堅持把科技 創新作為推動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助力老煉化基地不斷釋放高質量發展 潛能。圖為蘭州石化公司橡膠運行部的生產裝置(2023 年 2 月 22 日攝) 陳斌攝 / 本刊

      向綠向美譜新篇

      為使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甘肅立足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圍繞國家所需、甘肅所能、未來所向,深入實施強科技、強工業、強省會、強縣域的“四強”行動,以重點地區和關鍵領域為突破口,推動綜合實力和發展質量整體躍升,全力推進黃河流域向綠色發展動能轉變。

      ——生態引領、聚新向綠,黃河上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甘肅全力打造全國重要的清潔能源及新材料基地、現代寒旱特色農業高地、“一帶一路”開放樞紐和西部生態安全屏障。

      以蘭州和蘭州新區為中心、以蘭州白銀一體化為重點、輻射帶動定西臨夏的一小時核心經濟圈,是甘肅創新發展的增長極。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黃河之濱蓬勃發展。

      位于蘭州市七里河區的甘肅天辰輻照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聚焦輻照領域,在農業育種、蔬菜水果保鮮、中藥生產滅菌、新材料等領域均有涉足。“我們持續加強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積極自主開發核技術應用項目。兩年來,共進行科學實驗100余次,科研收入比重已占到了總收入的41%。”企業負責人介紹。

      革命老區慶陽積極打造“東數西算”大數據產業集群,一系列支持政策和保障要素密集出臺。1.5萬架機柜上架運行,形成算力規模5300P(1P約等于每秒1000萬億次的計算速度),智能算力消納達到100%。

      放眼河西走廊,巨大的風機與連片的光伏板源源不斷地生產著清潔能源。今年一季度,甘肅省外送電量125.3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1.27%,其中新能源外送電量51.5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0.15%,新能源外送規模居全國第二,助力全國能源清潔低碳轉型。

      ——幸福引領、添美加彩,黃河之畔開啟“美顏”模式。在黃河穿城而過的蘭州,黃河已成為人們休閑的好去處,城河相融新畫卷正在繪就。最美是傍晚時分,眼前大河奔流,遠望云蒸霞蔚,人們在河畔結伴運動,活力迸發。

      黃河之濱的雁灘公園修葺一新,數百米長的月季墻成為市民游客的打卡地。周末傍晚,舞臺搭建,觀眾滿滿,年輕人彈吉他、吹口琴、歌聲飛揚。這里與黃河故道、讀者集團、敦煌研究院、蘭州畫院等文旅資源一并組成的文化街區,讓人們領略著蘭州黃河文化的多彩斑斕。

      “一邊跑步,一邊享受眼前黃河風景線的美景。看著母親河滾滾東去,心胸滌蕩。”今年5月,來自青海的馬拉松愛好者王元元在跑完蘭州馬拉松賽時感慨地說。

      蘭州市近年來完善黃河風情線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實施了打造沿河健身步道循環圈,給廣大市民和游客提供集健身、游覽、觀光等功能為一體的優質出行通道,配套實施景觀照明、休憩服務設施、生態恢復、綠化美化等工程,通過對沿線5座黃河橋梁、山體建筑輪廓線、綠化景觀帶等幾十個節點的亮化,打造出了黃河兩岸“一橋一景、一點一景”的夜間景觀,成為蘭州旅游一張靚麗的名片。

      ——弘揚文明,壯根鑄魂,黃河生態價值底蘊更深厚。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主體文化之一。地處黃河上游的甘肅,見證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進程。

      依托甘肅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和資源稟賦,圍繞“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考古人員開展了人類起源與演化、農業起源與擴散、文明起源與傳播、國家起源與發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系列工作,為發掘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奠定了堅實基礎。

      基于對黃河文化蘊含的人文、生態和經濟價值的深入挖掘,甘肅編制出臺了《甘肅省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集中打造黃河上游文明發祥保護展示高地、中華民族共同體構建示范高地、黃河文化交流互鑒創新示范高地、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承弘揚高地、西部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高地。

      2023年7月,伴隨《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的出臺,強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深化黃河文化研究發掘、提升環境配套服務設施、促進黃河文化旅游融合、加強數字黃河智慧展現等方面的工作進一步向深向實。

      “我們正在嘗試激活更多的歷史密碼,從中汲取文化力量,通過扎實的研究成果揭示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陳國科說。

      甘肅省委書記胡昌升近期在調研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時說,5年來,全省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推動水源涵養能力、生態環境質量、綜合治理水平、人民生活品質和綠色發展質效明顯提升。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甘肅將始終堅持保護為先,不斷提高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瞭望》2024年第3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