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之光】習言道|從習近平的三個比喻,讀懂“最大變量”
互聯網被人們稱為“第五空間”,也常被視作“最大變量”。
當前,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數字社會,網民規模已超10億人,關于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習近平的一些巧喻啟示深遠。
最大變量,首先是數字社會的到來。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這是一句古語。
2016年4月19日召開的網信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引述這句話談到,很多網民稱自己為“草根”,那網絡就是現在的一個“草野”。
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習近平以“草野”作喻,一方面強調了互聯網反映社情民意的作用,一方面也點出了建設網絡良好生態的意義。
“正能量是總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構建網上網下同心圓”“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網絡空間生態治理,與之相應的是,過去十年一系列政策法規和專項治理的跟進,中國的網絡綜合治理體系不斷完善。
今年春節期間,從“云上趕集”引領的網購熱潮,到文旅部門與網友的“出圈”互動,再到各地“網絡中國節”的熱鬧溫馨,民眾能直觀感受到,一個天朗氣清的網絡空間,是民之所盼,也是政之所向。
最大變量,還來自于網絡安全挑戰。
“互聯網核心技術是我們最大的‘命門’”,習近平曾以此強調互聯網核心技術之于網絡安全、國家安全的重要性。他以“砌房子”形象解釋,“就好比在別人的墻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
信息技術發展不斷拓展人們對于“安全”的認知邊界。小到網絡暴力、網絡詐騙,大到黑客攻擊、人工智能武器,互聯網讓人類享受便利的同時,技術本身的“雙刃劍”效應也越發凸顯。
早在2014年,習近平就提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的重要論斷,把網絡安全提升到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
十年來,無論是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等法規出臺,還是5G、北斗等技術引領,中國的網絡安全保障能力,以及信息領域關鍵核心技術都持續提升。此外,自2014年以來,連續十年在全國范圍內舉辦的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已讓“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成為全民共識。
最大變量,可以變成最大增量。
互聯網時代,挑戰很多,但機遇更大。
習近平曾鮮明談到,當今世界,信息化發展很快,不進則退,慢進亦退。“我們要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強化信息資源深度整合,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
一句“大動脈”的比喻,精準揭示了抓住互動網這一發展新動能的關鍵所在。
過去十年,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中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網絡基礎設施,移動支付、一碼通辦、直播帶貨等,互聯網所激發的發展潛力和創新活力,也深刻改變中國人的生產生活方式。
當然,“大動脈”要與世界聯通與共享。這些年來,中國發布《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戰略》,提出《全球數據安全倡議》,發起《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成為全球互聯網發展治理的中國方案。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于中國而言,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于世界而言,互聯網日益成為推動發展的新動能、維護安全的新疆域、文明互鑒的新平臺。
讀懂這個“最大變量”,化“變量”為“增量”,這是中國和世界共同面臨的時代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