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新聞網
      滾動新聞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頭條新聞 > 正文:

      跟著總書記看中國|“拔掉窮根把花栽,美得喲沙漠變花海”

      2023-09-03 11:27:07   來源:人民網   作者:閻夢婕
      分享到:
       

      連綿起伏的賀蘭山,把閩寧鎮護佑在自己的臂彎里。寬闊整潔的街道、口感甘潤的美酒、長勢喜人的果蔬,向人們展示著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

      “閩寧合作探索出了一條康莊大道,這個寶貴經驗可以向全國推廣,做一個示范,實現共同富裕。”2016年7月19日,習近平書記來到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移民村,看望慰問移民群眾。這里是他1997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時,親自提議福建和寧夏共同建設的生態移民點。

      7年來,閩寧鎮沿著習近平書記指引的方向,一年接著一年干,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了一條戰勝貧困、擺脫貧困的道路。27年前8000人的貧困移民村,如今已經發展成6萬多人的生態移民示范鎮——閩寧鎮,全鎮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從1997年的500元變為2022年的16775元。

      移民搬遷,心寬敞了

      航拍原隆村。閩寧鎮供圖

      一場急雨過后,閩寧鎮原隆村村民田成林家門前的柏油路格外干凈。

      “這要是在老家,下這么大的雨連門都出不了,摩托車騎到半山腰都上不去,只能扔下先回家,等雨停了再回去找。”75歲的田成林撐著傘緩步從屋外走來,樂呵呵地對記者說:“你看現在村子里的路又平又寬,雖然下這么大的雨,但是去哪都很方便!”

      “晴時一身土,雨時一身泥”是田成林老家的真實寫照。窯洞土坯、靠天吃飯,站在山頭上放眼望去,除了山還是山。

      2014年5月30日,田成林一家從300公里外的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下青石村搬遷到原隆村。如今的田成林家,小院窗明幾凈,屋前的幾盆綠植蒼翠碧綠。“10年前根本不敢想還能有現在這樣的好日子。”

      說起這些年來的變化,“方便”是田成林最直觀的感受。

      “以前在老家我們離最近的村衛生室有10公里山路,騎摩托車還得半個小時。基本是小病靠扛,拖成了大病才能想起來去醫院,那個時候花錢不說,人也遭罪。”說起以前看病的經歷,田成林依舊覺得苦。

      “現在可好咧,走路不到5分鐘,就能到村衛生室。坐在衛生室里,這邊的檢查給你一做,那邊就有專家給你線上看病,不用跑路還很便宜。”搬到原隆村的第三年,田成林的老伴得了腦瘤,手術在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做的,因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14萬元的手術費全免。2016年,自己也做了心臟搭橋手術,報銷完后也沒有花多少錢。

      2021年年底,原隆村衛生服務站投入50萬元打造智能云診室,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智能體檢、智能康復、智能健康管理等優質醫療健康服務,并重點關注“一老一幼一小”,用專業、人本化、智能化的軟硬件設備賦能基層健康服務“最后一公里”。

      原隆村的“便利”不僅僅體現在看病上。

      回憶起從前求學時的艱辛,在原隆村長大的原隆村黨支部書記妥成福也是感慨萬分:家距離學校盡管只有短短幾公里,但是山路崎嶇坎坷,雨雪天氣的出行更是難上加難,自己往往要一個小時才能到學校。

      “我很感激父親當年的決定,在大家都還猶豫不決的時候,他果斷帶著我們一大家子搬來了閩寧鎮。”來到閩寧鎮后,近在咫尺的學校和寬敞明亮的教室,讓這個從山溝溝里走出來的孩子加倍珍惜念書的機會,并在多年后考上了心儀的大學。

      “以前在我們老家多少年才能出來一個大學生,如果哪個學生考上了大學,別說是全家了,那是全村的喜事。”妥成福大學畢業后,走上返鄉創業之路,并成為村里的致富帶頭人。“我的孩子再也不用走我當年上學時的老路了,現在學校就在家門口,教學設備跟城里一樣先進呢!”更讓妥成福感到驕傲的是,今年原隆村出了30多個大學生,最高分考到了600多分。

      移民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不僅有的住、就了業,醫務室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也讓鄉親們有了保障,真正過上了好日子。

      小葡萄,釀出幸福日子

      立蘭酒莊里等待采摘的釀酒葡萄。王燕攝

      賀蘭山下,翠綠的葡萄長廊,處處彌漫著馥郁的酒香。走進立蘭酒莊,一串串紫色葡萄隱藏在碧綠枝丫中,這里的葡萄園采用“淺溝種植”技術,不僅減少了水土流失,也成為賀蘭山東麓最大的洪水攔蓄工程。你無法想象,曾經的戈壁荒灘,如今已是風光旖旎的綠洲新城。

      想要采訪酒莊生產車間主任劉莉并不容易,她穿著一身干練工作服,講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輕車熟路地為前來參觀酒莊的游客作講解,很難想象,眼前的“專家”只有初中學歷。

      “剛從老家搬遷到閩寧鎮原隆村時,除了每畝土地一年有600斤小麥的流轉收益外,主要就是靠我和丈夫打零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一次偶然到立蘭酒莊的葡萄園種植基地鋤草,讓我隨后的生活發生了變化。”劉莉說。

      2013年,在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幫助下,劉莉一家四口從隆德縣溫堡鄉大麥溝村搬遷至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同劉莉一家一起來的,還有從老家舊房子拆下來的幾根木頭。“搬來之前啥都不知道,想著萬一沒地方住我們就要自己蓋房子,所以把老房子的木頭拆下來了。”與其說是幾根被寄予厚望的木頭,不如說是劉莉一家人對未知生活的隱憂和惶惑。

      然而不承想,搬來的第一天,他們就住上了通水通電的嶄新磚瓦房,家家有個獨立的小院,出門就能碰見村子的老鄰居。“政府給我們家家戶戶發了米和面,鍋灶廚具我們自己都帶著,搬來的第一天就吃上了自己家做的熱乎飯。”劉莉說,踏上異鄉土地的第一天,有奔頭的生活就在裊裊炊煙中升騰起來。

      今年是劉莉一家搬遷到閩寧鎮的第十年。這10年,她和丈夫結束了男外出打工、女在家帶娃的生活。現在,兩口子一個管生產,一個管種植,兩人每個月收入加起來可以上萬元,家里陸續加蓋了房子和車庫,換了電視機、冰箱,甚至還買了小轎車,生活蒸蒸日上,而從家里帶來的幾根木頭也因占地早已變成了柴火。

      通過工作,像劉莉一樣的移民婦女不僅提升了生活品質,也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軌跡。不過劉莉對自身工作意義的認識,遠不止于此:“寧夏已經有了一張‘紅色名片’(枸杞產業),現在又在打造‘紫色名片’(葡萄酒產業),我們能為這張名片去努力,才是最幸福的。”

      “下一步,閩寧鎮將繼續延伸葡萄酒產業鏈。科學制定葡萄酒產業發展規劃,將文化旅游元素融入葡萄酒產業,建設一批產銷兩旺、生態宜游的葡萄酒莊園和景觀景點。”永寧縣委常委、閩寧鎮黨委書記周德強說。

      閩寧協作,山海情更長

      安興民在大棚內查看西紅柿的長勢。王燕攝

      伴隨著清晨的幾縷微風,閩寧鎮園藝村村民安興民來到自家大棚內查看西紅柿的情況:嫩芽已破土而出,長勢喜人。

      安興民的老家位于西海固,過去因為缺水和生態環境惡劣,旱作農業十年九不收。如今,安興民大棚里種植的水果西紅柿既不愁長也不愁賣,從種植技術的突破到銷售渠道的打通,政府都會解決。“這在我們西吉老家是想都不敢想的,我們這大棚真是種啥長啥。”安興民樂得合不攏嘴。

      依靠設施農業這個主打產業,近年來園藝村村民收入是芝麻開花節節高。“我們村子里以種植特色果蔬農產品為主,目前經濟效益很可觀。”永寧縣閩寧鎮園藝村村委會主任王森林指著眼前排列整齊的大棚說。

      “這個大棚看起來很好,搭建一個大棚多少錢?村民會不會壓力很大?”當聽到基層實崗鍛煉的大學生的疑問后,王森林擺了擺手:“這一個棚30萬元左右,但是村民和村上都沒有掏錢,都是福建省扶貧資金蓋起來的,村民每年只用掏6000元就可以把大棚租賃下來。”

      閩寧協作27年來,產業協作發展就是閩寧對口協作的基礎。今年3月,閩寧產業園正式開工建設。按照閩寧兩省區把產業園打造成新發展階段閩寧協作典范的目標要求,銀川市、永寧縣圍繞農產品精深加工、裝備制造、新材料等重點產業,發揮閩寧協作機制優勢,大力招引閩商、臺商到園區投資興業。如今,位于閩寧鎮南部的這片荒地上,跑出“閩寧加速度”。

      在寧夏工作生活20多年的張小林對閩寧產業園充滿期待:“一方面我的供應鏈企業可以入駐,主要做閩寧鎮農產品深加工。另一方面想籌備一個直播人才實訓基地,賦能直播人才產業鏈。”

      如今,閩寧協作由起步時的單向幫扶拓展為兩省區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由資金、教育和醫療資源幫扶延伸至技術研發、市場參與、產業融合,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的深度協作。

      “東南風吹西北暖,那年你到咱家來,拔掉窮根把花栽,拔掉窮根把花栽,美得喲沙漠變花海……”夕陽西下,一曲動聽的《山海情》插曲,唱出了閩寧鎮人們的幸福生活和對黨的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