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一盤棋” 融合“一家親”——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推進長三角一體化觀察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自2018年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蹄疾步穩。近日,記者在一線調研采訪看到,三省一市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聚焦重點領域協同推進、重點區域率先突破、重大項目強化落實、重大平臺深化合作,加快邁向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04:01
攜手共繪發展新圖景
秋末冬初,天氣微寒。高鐵蘇州南站建設工地上,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
高鐵蘇州南站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的湖蕩之間,毗鄰上海市青浦區和浙江省嘉興市。根據規劃,這座橋式高鐵樞紐建成后,將成為滬蘇湖高鐵、通蘇嘉甬高鐵、滬蘇嘉城際鐵路與蘇州軌道交通10號線四條不同時速軌道線路的交匯之處。
中鐵四局四公司的工程人員在江蘇南沿江城際鐵路站前Ⅰ標工程跨天元東路連續梁施工點施工作業(2021年4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蘇州正成為江蘇鐵路建設的主戰場,未來蘇州鐵路網里程將突破1000公里,形成連接長三角其他區域的重要紐帶。”蘇州城際鐵路有限公司董事長路明鑒語氣中難掩興奮。
不斷延長的鐵路線、越織越密的鐵路網,驅動著“軌道上的長三角”呼嘯而來。統計顯示,如今長三角鐵路營業里程已達1.3萬多公里,其中高鐵6500多公里,陸域所有地級市都有動車通達。
路通了,時空和心理距離壓縮了,各種新的發展機遇如同活水,源源不絕。
在安徽省馬鞍山市博望區的寧馬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占地約200畝、總投資約20億元的恒精新能源科技公司智能裝備制造基地正在加快建設。公司副總經理劉江會說:“作為特斯拉的二級供應商,我們總部在上海、客戶在南京,毗鄰區優越的區位、四通八達的路網,讓我們絲毫沒有‘跨省’生產經營的感覺。”
“今年以來,我們引進產業項目17個,吸引投資292億元。今后像恒精新能源這樣跨界壯大的產業項目會越來越多。”寧馬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管委會區域合作局負責人夏軒軒說。
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不僅要打通有形的道路,更要打破無形的行政壁壘,讓生產要素充分流動,讓各種制度、標準充分對接起來。
橫跨滬蘇浙的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是人才一體化制度創新的試驗田。去年年底,雅珂迪包裝科技(蘇州)有限公司的法國籍總經理萬桑一家三口獲頒“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證”,工作在蘇州可以享受上海市民的“同城”待遇。
“聚焦人才要素合理流動,我們先后出臺十余項跨省域人才資質互認共享方面的制度創新成果。包括允許外籍人才跨區域申辦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證、專業技術人才資格和繼續教育學時互認等。”上海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曹遠峰說。
培育壯大科創新動能
上海向西,位于滬蘇浙交界處、建筑面積約200萬平方米的華為青浦研發中心,克服疫情不利影響,目前8個功能組團中已有2個實現封頂,預計年底將全面封頂,朝著2024年交付的目標穩步邁進。
中建三局華東公司上海分公司的工人在位于上海的華為青浦研發中心項目工地上作業(2022年6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以華為青浦研發中心為核心,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的重點項目西岑科創中心,在碧水煙波的“藍色珠鏈”湖畔輪廓漸顯。上海市青浦區區長楊小菁說,青浦將聯合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共同打造“數字三體”,推動長三角數字干線潮涌向前。
長三角是我國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上海和長三角區域不僅要提供優質產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
大科學裝置是催生原始創新和尖端科研成果的“利器”。在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布局了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合肥先進光源等7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工作人員對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進行升級改造(2021年4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宋云濤告訴記者,大科學裝置之一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已產生多項科研成果并轉化為新興產業,孵化出20多家高新企業。目前,可控核聚變中的超導技術、低溫技術已開始用于高端醫療裝備產業,實現超導質子治療系統國產化。
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是長三角在科創領域的優勢所在。合肥備料,上海設計,無錫制造,蘇州測試……依托產業鏈優勢,長三角的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占據全國半壁江山。
位于江蘇無錫的華虹集成電路研發和制造基地是華虹集團走出上海、布局全國的第一個制造業項目。自2017年落戶以來,項目已完成投資45億美元,目前正全力推進一期項目擴產和二期項目規劃。“集成電路產業鏈充分體現了滬蘇浙皖的分工協作、各展所長、優勢互補。”蘇科創新戰略研究院理事長、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決策咨詢專家陳雯認為。
激發科創新動能,除了強化原始創新,還必須堅持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
位于嘉善縣的高新企業浙江維日托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從事汽車零部件定制設備的生產研發,需要高精度柔性測量技術。“從市場購買這項服務,價格高不說,可挑選的合作對象也不多。”關鍵時刻,長三角科技創新券解了企業負責人葉勁衛的“燃眉之急”。
葉勁衛算了一筆賬:購買該項技術服務,企業共需花費51萬元,通過長三角科技創新券通用通兌平臺進行兌換后,只需自行承擔一半,也就是25.5萬元。
有了科技創新券的加持,企業能便利享受長三角的優質科創資源和技術力量支持,大大提升研發生產效率。今年以來,嘉善已有380家企業通過系統進行申請兌付,累計申領科技創新券1635萬元。
著力實現民生新獲得
“昨天提交申請,今天辦理戶口遷入,實在太方便了!”11月18日上午,在浙江省長興縣政務服務中心長三角一體化出件窗口,江蘇淮安人孫莉莉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3月份,孫莉莉在長興購買了一套房產,想把正在上小學的孩子戶口從老家遷到長興落戶。17日下午,她向長興縣畫溪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咨詢,被告知辦理跨省遷入可以線上申請、線下拿證。“原來去老家派出所簽字起碼一個禮拜,現在好了,小孩上學、大人上班都不耽誤。”
2020年10月14日,原籍浙江湖州的王秀麗(右)在上海市徐匯漕河涇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公安綜合窗口辦理戶口遷移手續,成為享受上海市公安局會同浙江省公安廳共同推出的滬浙“跨省市戶口網上遷移”便民措施的第一人。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一體化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 長三角地區經濟聯系緊密、人員交流頻繁,促進基本公共服務便利共享,不斷增加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是一體化發展的應有之義。
戶口遷移無需兩地跑、社保卡在多個場景實現“一卡通用”、跨省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覆蓋上萬家醫療機構……截至今年7月底,長三角跨省通辦的政務服務事項或相關應用場景已達138項。
這是長三角“一網通辦”政務服務地圖及高頻服務事項上線儀式現場(2021年5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就是要讓區域內的老百姓工作生活品質更高。”上海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主任華源說。
在合肥退休、回到上海安享晚年的俞先生,對一體化發展帶來的便利有親身感受。今年10月,俞先生在上海市普陀區中心醫院住院,醫療費共計112459元,醫保現場直接報銷94119元,報銷比例約為83.7%。
2021年1月4日拍攝的長三角(上海)智慧互聯網醫院。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長三角一體化的程度越深,群眾對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的需求也就越高。”合肥市醫保中心異地就醫管理科工作人員劉賢偉說。目前,長三角地區占合肥市跨省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總人次、醫療總費用的比例超過八成。
優美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對于水系發達的長三角來說,跨界河湖眾多,聯合治水、共建共享的需求很大。
蘇浙滬三地的保潔船在太浦河水域聯合清理水面浮游植物(2020年10月15日攝,無人機照片)。當日,來自蘇州市吳江區、上海市青浦區和嘉興市嘉善縣的三名河長在位于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蘇浙滬交界水域太浦河流域附近開展聯合巡河活動。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聯合巡河、聯合管護、聯合監測、聯合執法、聯合治理”——漫步橫跨江蘇上海的元蕩慢行橋上,碧波蕩漾、魚翔淺底,大好風光盡收眼底。元蕩村村民陳興華說:“經過兩地聯合治理,現在湖邊的環境特別好,很多游客都喜歡來這里。”同心結形狀的元蕩慢行橋,也因此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生動注腳之一。
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三省一市將齊心協力,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